English

李鹏考察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工作

1999-10-14 来源:光明日报 人民日报记者 傅旭 新华社记者 张宿堂 我有话说

新华社宜昌10月13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近日在湖北省宜昌市考察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情况。他强调指出,三峡工程的顺利建设是与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体现。

三峡工程于1997年实现大江截流、胜利完成一期任务,同时开始二期施工。近两年来,二期工程建设和库区移民工作都顺利展开。10月12日上午,李鹏来到三峡工程工地,实地察看了永久船闸、二期基坑砼浇筑、电厂厂房坝段、泄洪坝段砼浇筑等施工现场,和秭归县茅坪防护坝施工情况。在工地上,李鹏与工程建设者们亲切握手,向他们表示慰问。

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施工现场车来车往、机器轰鸣,人却不多。工程建设负责人介绍说,大江截流后,二期围堰基坑开挖已于今年2月完成,大坝、电站厂房、永久船闸等主要建筑均开始了混凝土浇筑。4月中旬以来,主体工程混凝土浇筑日产量已连续稳定在1万立方米以上,八九两个月都达到了45万立方米的新的世界纪录,目前,溢流坝最高已浇至83.2米、厂坝段最高已浇至58.5米。截至今年9月底进行的单元工程质量评定,工程质量全部合格,优良率达到百分之七十八点五。

10月12日下午,李鹏在宜昌听取了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等同志的汇报。李鹏对三峡工程二期建设进展顺利表示满意,并向三峡工程建设者和为三峡工程建设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他指出,三峡工程二期建设到2003年要完成混凝土1000万立方米的浇筑,永久船闸通航,第一台机组发电等,任务十分繁重。在工程建设中,一定要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保证工期。要实现一流工程的目标,必须是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

李鹏强调,三峡工程建设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确定的建设方针,即“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他说,三峡工程建设的任务艰巨,但由于全国人民关心三峡工程、支持三峡工程建设,工程建设的资金到位情况很好,这些都是建好三峡工程的良好条件。他指出,对工程质量提出严格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不仅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同时还要有科学的管理作保证。

李鹏十分关心三峡工程的移民工作。10月10日,他在重庆听取了重庆市有关市区县关于移民工作的汇报,与库区各级负责同志共同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搞好移民工作。10月12日,他又在宜昌听取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郭树言关于移民工作的汇报。

据了解,截至1999年6月底,三峡库区已累计开发、改造、调整土地26万亩,新建各类移民房屋1011万平方米,搬迁和关闭工矿企业374家,累计搬迁安置移民17.8万人,同时还为7.4万移民搬迁创造了条件。淹没涉及的13个城市和县城、114个集镇的搬迁建设已全面展开,有的已初具规模。全国对口支援为三峡库区引入资金达60多亿元,无偿援建希望学校396所。

李鹏指出,三峡工程2003年完成二期建设,蓄水至135米,需要移民45万人,这是一项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重庆、湖北两地要实行责任制,各级领导要负起责任,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移民工作的重要性,如期完成移民任务,确保整个工程的顺利建设。

李鹏说,各地在移民工作中探索出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如市县对口移民、异地安置移民、依托外迁企业带动移民等等。移民搬迁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渠道越来越多,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实践证明,中央确定的开发性移民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执行。要鼓励各地创造性地开展移民工作。

对于库区工矿企业的搬迁,李鹏指出,库区淹没工矿企业的搬迁重建要有新思路,要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的精神,绝对不能搞原拆原建。对于那些技术落后、产品没有销路、严重亏损的企业要破产、兼并、关闭;对于那些有前途但包袱较重的企业,要实行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新建企业一定要做到产品有销路、技术先进,要走名牌战略的道路,使新建企业成为三峡库区的支柱。

李鹏说,在库区移民、厂矿搬迁工作中,各级领导要千方百计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如从实际出发,发展建筑业、旅游业等,以多种方式积极、逐步解决库区移民的就业问题,保持和维护社会稳定。

李鹏强调,库区的各级组织要加强对移民工作的领导。要勤俭办事。要教育库区人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克服依赖思想,在国家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妥善处理好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的关系,建设一个新家园。他还就重视搬迁城镇选址的地质状况调查处理、加强对移民资金的审计监督等问题发表了意见。

考察期间,李鹏还听取了湖北省的工作汇报。

陪同李鹏考察的有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省长蒋祝平、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关广富,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有关单位负责人侯宗宾、陈光毅、范敬宜、乔晓阳、姜云宝、吴文昌、漆林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